close
文屏鎮硯池山村,魯甸縣的2號救災物資接收處。這是魯甸縣總工會黨組書記、常務副主席馬曙光的“掛鉤”記憶體幫扶村,從8月4日到村裡瞭解核實受災情況,這幾天他就一直待在這兒。
現在,馬曙光有了一個新角色——商務中心硯池山大坪救災物資接收處臨時負責人,縣總工會也成為緊急抽調在此的6家單位的牽頭部門。
今天記憶體,算上馬曙光,這裡有18名市縣兩級工會幹部。在震區,所有的工會幹部和馬曙光一樣,都多了一個“角色”——救助員。
“失聯”買屋的一把手
“當時她整個人非常疲憊,一身灰,眼睛都腫成泡了,佈滿血絲、含著淚水。”這是救災期間住商不動產,盧敏和馬曙光唯一短暫的會面。
盧敏是魯甸縣人大副主任、縣總工會主席、龍頭山鎮代理黨委書記。地震發生時,她就在龍頭山鎮,與外界“失聯”是她幾天來的狀態。
5日,本報記者曾給盧敏和龍頭山鎮總工會主席馬玉甫撥打了13個電話,併在抵達龍頭山鎮時四處打聽他們的下落,但始終沒有找到。
找不到他們的不僅僅是記者,縣總的同事們一次次撥打電話,也大多無功而返。
馬曙光4日曾先後與兩人取得過聯繫。4日11時前後,馬曙光撥通了馬玉甫的電話,馬玉甫正在沙壩村和村民搶救被埋人員。“通話很簡短,主要是請他註意安全,抓緊核實龍頭山幹部群眾和企業的受災情況。”馬曙光今天對記者回憶。
在陪同雲南省總工會紀檢組長、經審會主任黃增強和昭通市總常務副主席吳敏進入龍頭山鎮後,馬曙光曾和盧敏有了那一次會面。“救災萬分火急,她根本顧不上接電話。”馬曙光說,會面持續不到5分鐘,盧敏就被拉去救災了。
而從4日中午到記者發稿,少有關於盧敏和馬玉甫的消息,電話也一直沒打通過。
“空蕩盪”的縣總辦公樓
今天中午,魯甸縣總大門左側牆壁上“上崗欄”的12人,只有兩人在機關食堂吃飯。他們是縣總副主席太永江和辦公室的劉珊。算上家住附近的鄭宜艷,平時12個人上班的縣總,今天只來了3個人。他們的分工明確:太永江總協調,鄭宜艷負責值守困難職工幫扶大廳,劉珊則24小時電話不漏接,上傳下達,核實統計職工群眾受災情況。
特殊時期,縣總辦公樓暫時成了“大後方”。
太永江回憶起8月3日地震發生時的情況:17時左右,10名幹部職工召開了抗災救災緊急會。抗震救災小組迅速成立,並劃分了各自職責:馬曙光帶領鄧秋林、塗祖志負責落實縣委、政府安排的物資籌集、發放等工作;副主席蔣毅帶領幫扶中心鄭宜艷、崔娟、鄧玲負責聯繫核實12個鄉鎮總工會職工受災情況;太永江帶領辦公室劉珊、盧艷秋負責聯繫基層企業工會,瞭解企業受災情況,並24小時在辦公室值班,及時準確搜集職工受災情況後上報。
3日當晚,10人都沒有回家。留守人員不停撥打各鎮總工會的電話,凌晨1時後,除了龍頭山鎮總工會和火德紅鎮聯繫不上外,其他11個鄉鎮均取得聯繫並上報受災情況。電話一直持續到凌晨3時,實在太困,沙發就是大家臨時的“床”。直到次日上午10時06分,龍頭山鎮總工會的電話終於撥通,震中傳出的傷亡消息揪住了所有人的心。
也是從那一刻起,縣總工會就進入了“非常時期”:馬曙光前往掛鉤幫扶村硯池山核實災情;蔣毅陪同黃增強和吳敏徒步三小時前往震中龍頭山鎮。5日,緊急會議通知,馬曙光負責牽頭組織2號救災物資接收處,首批抽調5人,次日又抽調2人前往物資接收處。
縣總辦公樓就成了今天這種“空蕩盪”的狀態。
24小時不停的“救助員”
“方便面300件,礦泉水200件;食品35件,礦泉水300件……”鄧秋林讀著救災物資接收單上的數據,塗祖志飛快錄入電腦。在大坪物資接收處的帳篷里,兩名工會幹部正做著統計工作,鄧玲和昭通市總的兩名幹部隨時準備接替他們。
此刻,救災物資源源不斷地運進運出,每筆物資的進出都要經過統計,24小時工作不停,大家輪班上崗。
魯甸縣總還有7名工會幹部當起了臨時搬運工、交通疏導員、指揮員,從5日19時30分物資接收處建立以來,他們吃住都在這裡。作為臨時負責人,馬曙光自地震以來幾乎沒合過眼。
地震發生後,昭通市總工會也立即行動,動員組織市總機關工會、市僑通公司、市昭交集團等市直基層工會100多名職工志願者奔赴魯甸救災。其中,每天有11名工會幹部和志願者到救災物資處協助工作。
“大後方”的人也沒閑著。
6日上午,魯甸縣總攜手縣紅十字會舉行了一場愛心捐贈活動,太永江和幾個志願者堅持到晚上7時半募捐結束。當晚,太永江他們又前往另外一處物資接收處值班,一夜沒合眼。
“上下班沒有了點,吃飯也沒有了點,就連睡覺也沒了點。”這些工會幹部說,生活被地震打亂了,不過大家反而覺得很充實,自己在地震中派上了用場,“我們還活著的,有一種劫後餘生的感覺,所以倍感幸運,一定要為抗震救災工作盡各自綿薄之力。”
(本報雲南魯甸8月7日電)
(原標題:震區工會的“非常時刻”)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